言论|套餐套住了什么?
■刘广波
在现代生活中,手机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出行乘车,日常购物,还是订餐、打电话、视频聊天……手机带来的便利,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处信息时代,几乎没有人能脱离手机,正常地生活。
然而,手机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电话费用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计费不清晰、乱收费等现象屡见不鲜,常常引发社会热议,招致大量投诉。为应对这些问题,电话网络提供商推出了套餐服务,宣传中包含免费通话时长和数据流量,乍一看十分周全划算。但许多消费者在办理后,却惊觉自己陷入了一个无形的陷阱。
当想要改变套餐时,所有的运营商都会引导消费者向更高档的套餐方向发展,而当消费者需要降低套餐时,却发现无法实现,面临各种阻碍和拖延,让消费者备受折磨。
不久前,我身边的一位好友刘先生因更换新手机号码,选择保留原号码。当时,原号码账户余额尚有800多元。刘先生想着该号码使用频率不高,这些余额足够支撑一年时间。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前几天突然收到了中国移动的催缴费用短信。刘先生立即致电客服询问详情,客服告知他,该号码每月套餐费用70多元。刘先生进一步询问,这70多元具体涵盖哪些服务项目。客服见刘先生问得仔细,便提醒他,彩铃、信息提示等功能可以取消。刘先生这才发现,许多功能对自己而言并非必需。他要求客服重新核算费用,客服给出的结果是每月只需50多元。刘先生质问客服,为何当初不如实告知,平白让自己多花了冤枉钱。客服却回应:“你也没问啊!”同样是去年换号时,移动的一位业务经理在操作过程中失误,勾选错了项目,导致刘先生差点要缴纳上万元话费。
从刘先生与移动客服的沟通中不难看出,运营商在处理消费者降低资费的诉求时,缺乏专业服务精神,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增加销售额。有些运营商的服务规定更是离谱,声称只能办理套餐升级,无法办理降级,一旦涉及降级操作,工作人员就以无权处理为由推诿。相反,升级套餐的流程却极为简便,任何工作人员都能办理。不仅如此,话费账单也常常出现问题,多扣款、收取不必要费用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少粗心的消费者就这样被“坑”。
还有的运营商想让专人与想要降低资费的客户沟通,通过操纵来说服客户保留现有套餐或者升级套餐,使客户在模糊的情况下做出决定。一些涉及到话费不能完全使用且不能结余到下月的问题,也给广大消费者常遇到的烦恼与不解。甚至在通信部门为了鼓励消费,配套了许多给较大流量用户的相关优惠政策,因为工作人员不向用户透露,自己将红利全部揽入怀中、吞入肚里。
那么,套餐究竟套住了什么?
首先,资费套餐作为一种集成服务,部分条款不合理、不规范。表面上是为用户着想,实际上并未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导致套餐与消费者的通讯需求严重脱节,造成话费飙升。许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多支付了大量费用,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其次,在办理套餐时,服务部门未及时向消费者提示关键信息,也未充分征求消费者意见。一方不主动询问,另一方刻意隐瞒,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上当受骗。即便消费者发现问题后向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投诉,在通信行业相对垄断的背景下,消费者仍处于弱势地位,难以维护自身权益。
再者,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不合理的套餐设计,以及此前曝光的后台擅自修改客户套餐等行为,不仅损害了央企的公信力,也让市场份额流失,更涉嫌欺诈等违法行为。
最后,资费套餐作为一种经营模式,消费者理应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商家若在销售过程中故意设置障碍,欺骗消费者,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任何时代,任何服务行业,都应将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若运营商不能切实改善服务,尊重消费者权益,被市场和消费者抛弃,只是时间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杨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