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帮助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视点观察 > 正文

淮安市关工人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来源:淮安视点网 作者:管曙光 时间:2024-09-15
导读: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决策部署,落实国家十七部门颁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中关工委号召科学开展各类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不断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省关工委提出实施关爱青少

      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决策部署,落实国家十七部门颁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中关工委号召“科学开展各类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不断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省关工委提出“实施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润心’行动,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疏导和生命健康教育,强化心理关爱功能。”肩负立德育人使命的关工人,如何蓄势赋能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淮安市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和探索思考,交出了如下“答卷”。

提高重视程度——“关心”的动力之源

      〔实践记“要”〕淮安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史志军书记就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分析形势,强调重要性,提出明确要求;相继建立了淮安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指导中心等一批活动阵地;市关工委下发《关于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市关工系统充分宣传发动,广大“五老”满腔热忱地投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思考“心”得〕青少年阶段正当心理孕穗拔节期,又处于心理脆弱易伤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长环境不断变化,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不容忽视。据国家权威机构2022年抽样统计,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全国24758名中小学生中焦虑、抑郁检出率达31.3%、17.9%,共青团12355服务热线接到青少年心理问题求助个案占80%以上。青少年由心理疾患引发的厌学躺平、沉迷网络、亲子矛盾等严重现象,因心理扭曲而导致的校园霸凌、轻生自杀、违法犯罪等极端行为屡见不鲜、令人痛心,不仅极大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且酿成日趋严峻的社会问题。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是关心下一代工作题中应有之义,是各级关工委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是广大“五老”义不容辞的职责所赋,必须增强立德育人、从“心”抓起的紧迫感,“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投入对下一代的“关心”服务,引导帮助青少年打开心结、点亮心灯、坚定心志,保持理性健康、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随着时代进步茁壮成长,尽心竭力地把这项造福后代、功德无量的大事做实抓好。

▲市关工委领导与青少年谈心交流

深入实际调研——“知心”的必由之路

      〔实践记“要”〕全市认真贯彻省关工委《关于开展“进万户”专项调研的通知》,立足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精心部署、积极推进;各级关工委集中两个月时间,围绕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选择代表性样本,深入千户家庭专访调研;详实填写入户调查,认真分析研判材料数据,由下而上汇总报送调研报告;召开全市“进万户”专项调研汇报会,研讨情势,明确对策。

      〔思考“心”得〕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关工人须先当好“知心人”。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知晓他们的心理状况,把准他们的心理脉搏,弄清他们的心理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局部看整体。坚持实事求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心理,面对面访谈、心贴心交流、实打实“共情”,让青少年打开心扉、吐露心声、释放心结,进而获得真实、准确、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把工作做到点子上,让服务走进心坎里。突出问题导向,把调研过程作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因家庭教育、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社会影响等引发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精准性化解方法,提供个性化疏导服务。针对留守儿童、贫困学子、残疾孤儿、单亲子女等重点群体,着力雪中送炭、排忧解难,把解决实际问题与化解心理障碍紧密结合。

提增服务能力——“尽心”的立行之本

      〔实践记“要”〕市关工系统每年两次对“五老”骨干进行专题培训,邀请心理咨询专家传授经验;市心理健康讲师团深入基层,向“五老”宣讲业务知识;《关工简报》、《家长》杂志、微信公众号开辟心理健康服务栏目,为“五老”释疑解惑、传经送宝;组织“五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推介“毛爷爷爱心工作室”、创办了160个“心灵驿站”,开设了多条心理咨询热线;召开全市心理健康服务经验交流会,推广典型、集思广益,增强“五老”看家本领。

      〔思考“心”得〕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课题新、专业强,关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工作能力、服务水平,否则难以“立行”,不能“尽心”。要增强心理沟通能力,对有心理健康期求的青少年,以深厚的情感、真挚的态度,放下身段、消除“代沟”,说心里话、掏肺腑言,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中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搭建老一辈与下一代的“连心桥”;要增强心理咨询能力,对有心理咨询需求的青少年,以“同理心”热忱接待、耐心倾听,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情感人、以理明人,打开他们的心锁,解开他们的心结;要增强心理矫正能力,对有心理缺陷的青少年,尊重他们的人格、体谅他们的情感,保护他们的隐私,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有效化解心疾中摆脱心理阴霾、开启心灵天窗;要增强心理干预能力,对心理问题严重的青少年,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配合专业人士,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介入,实施针对性、强行性、持续性的干预,下硬功夫矫正,花大力气医治,力促其心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康复进化。真正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行家里手,必须在学习中长知识,实践中增才干,服务中强本领。

当好代理家长——“暖心”的当务之急

      〔实践记“要”〕市委文件转发市关工委《关于建好代理家长队伍、发挥代理家长作用的调研报告》;召开全市三级关工委主任会议,部署推进代理家长工作;全市16200名“五老”成员担任22300名困境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实行精准帮教、跟踪关护;深入开展“五老”弘扬好家教好家风活动,并向左邻右舍辐射、千家万户拓展;全市推出一批代理家长先进典型,三年表彰150个先进单位,300名先进个人;淮安代理家长工作被《火炬》杂志重点推介,中关工委顾秀莲主任亲笔批示肯定。

      〔思考“心”得〕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更多源自家长缺位、家教缺失、家庭缺爱。特别那些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的留守儿童、困境孩子,迫切需要我们送去温暖、献好爱心。“五老”凭借资历、人脉、情感优势担任他们的代理家长,开展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加强“暖心”服务,很需要、很必要、很重要。常言道:心病还须心药治。当好代理家长贵在“用心”,用热心温暖孩子,用真心呵护孩子,用爱心感化孩子,用苦心栽培孩子。要把培育孩子们思想品德作为心理健康服务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志存高远,奋发向上,积蓄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以理想信念引领健康心理,以心理自信增强“四个自信”;把解决孩子们困苦忧愁作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要务,想方设法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因生活压力而加重心理负担,不因处境艰难而产生悲观情绪,坚强撑起心中的明朗蓝天;把维护孩子们合法权益作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责任,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武器,对网吧侵害、电信诈骗、校园霸凌等不法行为,及时发现、无情揭露、依法打击。增强孩子们“珍爱生命、自我防护”意识,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筑牢遵纪守法的底线、抵御歪风邪气的防线、力戒违法犯罪的红线。当然,代理家长不能代替家长,应与孩子父母一起努力,把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抓到位、做到“家”。

▲心理咨询师与孩子们促膝谈心

善于借势共育——“凝心”的得力之举

      〔实践记“要”〕市关工委联合文明办、教育局等部门成立淮安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指导小组,精心部署、着力推动;市关工委与驻淮八所高校成立校地心理健康服务联盟,“五老”与心理学教师组成工作专班;以“5.25”学生心理健康日为契机,共同开展“全市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深入推进“校站结合”,校外辅导站与中小学校实现结合、配合、融合,优势互补、携手共育。

      〔思考“心”得〕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是凝结人心、凝聚力量的任务,必须下好一盘棋,打好总体战。关工委应善于“借势”、臻于“得力”,与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共谋共育。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配合各类学校,助力千家万户,共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遵循协同育人、重在育心的基本原则、核心要素和关键举措,坚持全面发展、健康第一、提升能力、系统治理。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在“五育并举”中优化健康心理,以健康心理涵养五育成果。落实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联席工作机制,齐心协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变化监测、心理问题预警、心理援助干预,未雨绸缪、见微知著,关口前移、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祛病于萌发。找准关心下一代工作与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契合点,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贯穿到既定的思想道德教育、校外教育辅导、预防违法犯罪、关护弱困群体等工作之中,融入日常、抓好经常,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撰稿:淮安市关工委副主任 管曙光

编辑:杨信

责任编辑:彭稞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上一篇:校地合作共建 以老带新育人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20-2026 淮安市欣华文化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02751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157号

工作人员查询
Powered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