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洋: 印度搞“去中国文化影响”是自缚手脚
印度卫生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该国8月30日单日新增78761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成为全球单一国家单日新增确诊人数的纪录新高,这也让印度学校开学遥遥无期。然而,印度政府却在校园掀起了“去中国影响”的行动。
安全溢出效应波及文化
据彭博社日前引述印度高级别官员的消息报道,中印关系持续紧张,印度也加紧限制中国在当地的活动,包括收紧对中国学者等人员的签证审查、评估中国机构与印度大学院校的关系。受此影响,有印度官员表示,印度大学与中国机构的合作活动未来可能大减。印度教育部决定审查中国孔子学院与印7所高校合作设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以及印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国高校及机构签署的54份校际合作谅解备忘录。汉语也从印度中学推荐外语学习名单中“消失”了。
显然,中印边境冲突的安全溢出效应已经从经贸领域进入了教育文化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和人文交流一直得到双方政府高调支持,出现这样的情况让人担忧。中国是印度重要的近邻,在印度的中国研究本就薄弱的情况下,对于中文教育的审查与限制只会进一步影响两国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谈到印度的中国研究,不能不提印度大文豪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他一手创办了印度的国际大学。自从他1924年访华后,汉语教学就成为他与中国文化界沟通的主题。1928年,年轻的谭云山受泰戈尔之邀来到印度,在谭云山先生的努力下,印度国际大学于1937年成立了中国学院,使印度的中文教育走上正轨。上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曾有一段蜜月期,这期间印度许多大学都开设了汉语课程。然而受1962年边境冲突的影响,此后20年两国关系持续低迷,中文教育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汉语热”背后的三个问题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和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中文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由于两国之间经贸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印度的中文需求兴起迅速,促使印度政府重新重视,印度的中文教育和中国研究获得了新的推动力。
在“汉语热”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印度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设置中文专业。但是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首先,印度大学里中文教学现状存在诸多不足,教材落后,师资、研究资料以及数据库的缺乏严重制约着中国研究在印度的发展。
其次,印度人学习中文的需求很大。虽然通过最近几年的努力,印度大学里已经发展起了4所孔子学院和3个孔子课堂,但仍远不能满足需要。这也给印度民办汉语教育机构以及台湾“教育部”的“中国台湾华语教育中心”提供了发展空间。后者已在印度的大学设立了多个办公室,数量甚至超过孔子学院。
再次,印度民办机构与正规大学教育相比,偏重于快速提升学习者的中文基本交际能力,报名的学生大部分为从事中印贸易实务的人、企业家或赴中国短期出差人员。对于学中文的印度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动力来自于就业。从实用角度来说,在印度学中文就业率是百分之百,学生都能够找到既体面薪资又高的工作。
总体来说,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导致印度汉语教学所处的宏观环境不好。但两国在孔子学院项目上的合作,在推动印度中文教学,促进中印人文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得到了印度教育界的普遍认可。
印度文化的保守主义
然而人为的文化壁垒始终是约束印度中文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力量之一。一方面,在部分印度知识和媒体精英眼中,孔子学院被视为“中国在印度实现更深远战略目标”的工具。另一方面,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自给自足的思想在印度仍然根深蒂固。
对于许多前殖民地国家而言,政治上实现独立相对容易,而要想真正从精神上、文化上、发展模式上摆脱殖民主义的桎梏却并非易事。在甘地、尼赫鲁等一批印度独立运动的民族精英看来,自治和自产、多元统一是印度独立的思想武器,也是印度作为民族国家的基本前提。自治和自产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民族主义,在文化上表现为文化保守主义,而多元统一则奠定了印度共和国世俗主义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出现了强大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尤其是莫迪所属的人民党执政后,在意识形态上通过国家行为大力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以印度教为基础的民族认同正在确立。经济方面,人民党认为国大党面向西方的发展战略威胁了印度文化的生存,更倾向于甘地的经济民族主义;在政治上,提出政治要以价值为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印度教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力图通过文化复兴增强凝聚力,实现国家的强盛。为了保证印度教的独大地位,在文化上更倾向于文化保守主义,长期以来尼赫鲁倡导的多元统一的世俗主义受到冲击。
伴随着文化保守主义,还有印地语在学校教育中的加强。因为语言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振兴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工具。由于历史原因,能够完成高等教育又熟练掌握英语的人占印度人口的比例实际上非常低。在这种情形下,英语成为了又一道分化印度社会的鸿沟, 成为了印度社会底层群众维护自身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重大障碍。
印度精英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也无疑要受到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很难摆脱精神上对于西方的依赖。现阶段人民党领导下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回潮,反映出来的其实是印度独立后国家建构中需要解决而还未解决的问题,只有印度自己整合好内部,才能够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另外一个强势的文化,例如中国文化。
笔者认为,对与中国教育文化合作设限不是明智之举,这不仅不能帮助印度了解中国,反而会增加印度的政策成本,付出的是时间和机会窗口。加强对中国研究的储备,培养更多知华专家,将有利于减少印度对中国的误判。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在印度及南亚研究人才储备上的投入。当我们说“亚洲世纪”的时候,无法忽略中印两个大国。目前印度教育部的审查还未有结果,笔者衷心希望印度政府能着眼于更长远的将来,而不是自缚手脚。(作者是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彭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