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身处活力时代,别拿“内卷”泄气
教育、就业、职场、考公务员、房产、婚恋,面对社会竞争,一些年轻人感到为了生存要付出更多努力,生活越来越累,压力难以向外释放,他们把这种群体压力归因于“社会内卷化”。
“内卷化”的根本特征是发展停滞。大到国家兴衰,小到公司运营,如果发展停滞、内部竞争加剧,都可以用“内卷化”来形容。部分青年群体将这个名词引入生活,表达一种“丧”“被迫努力”“注定失败”的负面情绪。
中国社会是否严重“内卷化”,以至于青年群体大概率会陷入相互间的恶性竞争,没有出路了?答案显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并未“发展停滞”。
身处高速发展、快速进步的国家,不可轻言“内卷化”。伴随着国家层面的整体性赶超和局部补短板,年轻人发展的空间依然广阔,努力决非徒劳无功、没有技术含量的恶性竞争,内卷可能只是局部的暂时性的现象,或者是假象。
如果身处加速进步的科技领域,“内卷化”就是无病呻吟。美国蛮横地妄图与中国科技“脱钩”,中国迎接挑战,海量青年研发人员斗志昂扬加班加点,不断战胜困难、成果频出,这才是更符合实际的叙事。中国对科技产业的投资在飞速增长,每年毕业的七八百万大学生会有很多机会投身其中。因为外部压力,青年研发人员要付出更多努力实现技术自主。这是充满希望与使命感的奋斗,无论如何不应被说成是“内卷化”。
许许多多有志于投身这一宏伟进程中的年轻人,都有机会在芯片、人工智能等行业获得丰厚的回报,实现人生价值,努力用研发力量改变中国、改变世界。中国每年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是美国10倍,劳动力充足的人口红利,正在转为年轻人刻苦读书形成的教育红利。以教育红利为基础,中国未来打破美国封锁,成为世界先进科技国家的步伐有底气,“内卷化”焦虑没有必要。
另一个大的发展方向,是经济与生活模式的优化升级。新领域、新工作机会的不断涌现,新兴城市崛起,社会整体保持活力,经济以中高速增长。以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被一些舆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有“补课”的意思,数亿农村人口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国家发展带来数量级的充沛动能,在这一情形下,经济高速增长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当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发展中国家中的较高水平时,常规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已经不足,增长率降低,一些领域出现发展停滞,这也是“内卷化”引发关注的原因之一。
持这一看法的舆论没有看到,当前中国仍然在积极地拓宽改革创新之路,如引入经济内循环、新型城镇化、中西部大开发。中国的高铁与电信网络、新能源应用覆盖全国。一些省份在积极投资带动下,发展水平突飞猛进。一大批“新一线”城市在快速崛起,并非只有北上广深才是年轻人的出路。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部分发达国家常见到的大批年轻人涌入个别中心城市,扎堆“内卷化”现象,中国当前也存在,但远未形成定局。全国的省会城市都在发力,积极加入产业竞争,迫切希望吸引青年人才,积极为大学生落户提供方便。其中一批城市很大概率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相当一部分人口将具备(甚至已经具备)不弱于一线城市的生活水平。如果积极加入这一进程,怎么会有“内卷化”忧虑?
还有一个大方向,是全球化出海。中国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全球竞争力,但受制于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收获与付出的努力并不完全匹配,生产多、渠道少、品牌少。未来中国在科技与文化竞争力方面取得突破,出现一大批在技术、品牌、营销上都具备强劲实力的全球化公司,这并非不可想象。
随着中国全球竞争力的进一步升级,将产生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人民币国际化、产业全球布局。逆全球化形势加剧,全球化的再次分工势所必然,但机会永远不会垂青那些只动嘴抱怨不脚踏实地的人,“脱钩”斩不断中国企业的生命力,反而会促进企业由单一发展向全面深耕转化,随着跨国公司市场覆盖全球,利润率将明显上升,高收入的工作机会将大幅增加。这种情况下,相关产业也不会“内卷化”。
如果在一些影响较大的领域,人们的努力有可观的回报,那么中国整体就不会陷入“内卷化”。当然,局部的“内卷化”也不可避免,某些传统行业停滞是常见现象。这正是变化的动力,人们从停滞的行业、找不到机会的地区撤出来,寻找新的机会。因此,与其抱怨“内卷化”,不如考虑哪些行业与地区更值得去努力。只要愿意努力,中国能够为青年群体提供全球最多的机会。(作者是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
编辑 彭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