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淮安好人】“江苏好人”潘宇:带领乡亲用农民画“绘”出
在淮安区博里镇,有这样一群 “农民画家”, 创作的“博里农民画”闻名于世。田头地上、灶壁屋墙,这些农民随时画上几笔,展现出生机盎然的生活劳作场景和向往吉祥幸福生活的美好意愿。让“农民画家”们想不到的是,他们作为消遣随手“涂鸦”的画作,成了助力当地脱贫致富的文艺力量,帮助当地农民奔向红红火火的小康生活。而这一切的带头人,就是当地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农民画辅导老师潘宇。
潘宇是远近闻名的农民画大师。他从事农民画创作40年,创作1400多幅农民画精品,其中获得全国金奖4次,银奖、铜奖、佳作奖、优秀奖等368次,蝉联江苏省农民美术书法大赛第三届至第八届一等奖。但是潘宇并不满足于个人的成就,“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在脱贫攻坚战中要发挥文艺的独特作用。”潘宇暗自下定决心,要展现博里农民画的经济价值,让村民都过上红火的日子。
精心指导,让农民画第一次实现成果转换
博里农民画虽然别具一格,但是因为缺乏专业性的指导,所以质量一直差强人意。潘宇知道,要使好文艺这把“枪”,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就需要稳定博里镇农民画的质量。
“潘老师,这幅画我画了好几遍,可总是觉得不对劲,您能来帮我看看吗?”镇里的王大婶很有画画天赋,也很专注细节。
“王大婶,你别急,我马上到。”刚刚结束工作的潘宇披上外套,径直走向王大婶的家。
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即使是经常顶风冒雨,潘宇也会深入到村居农民画作者家中指导作画,从不计个人的得失。在潘宇的尽职指导下,博里的农民画质量直线上升,也带领村民获得了许多荣誉。1991年至2019年,在江苏省农民美术书法大赛上,博里农民画蝉联连续六届一等奖。多年来,在全国、省、市农民画艺术大赛中,博里农民画入选和获奖数量均排名在前列,受到国家和省市艺术届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誉。博里镇更是入选为“江苏省文明乡镇”。
“农民画作为我们本土的民间艺术,如果不能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这种民间艺术的发展就难逃消亡的命运。”潘宇对文艺脱贫有着准确的见解。在政府的帮助下,博里镇建立了农民画院,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而由潘宇牵头,乡亲们开始接单,第一次实现了成果转化,乡亲们的生活也渐渐富裕起来。
另辟蹊径的“非遗变现”,让大伙踏上小康路
经过潘宇的精心指导,农民画已为博里镇的经济带来一部分稳定的收入,但是还有部分贫困户的生活举步维艰,他觉得博里农民画可以有更大的经济价值。
“一定要增加农民画成果转化,增加其实用性,为我们的村民争取更富足的生活。”怀着这样的念头,潘宇苦思冥想了好久。海报、文化衫、帆布袋……这些都被他否决了,因为他认为要选取更有民间工艺特色的东西来实现农民画的“非遗变现”。
潘宇的妻子徐玉兄是传统刺绣的好手。一天,潘宇看着专心刺绣的妻子,脑海中一个灵感闪现出来。
“是呀,刺绣也是一种画的形式,将其作为载体,可以把农民画绣上去!”
想到这个点子时,潘宇禁不住笑出了声音,农民画的发展虽然稳步前进,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苦于载体单一,无法实现更多的实用价值,但是如果将农民画与刺绣相结合,就能赋予农民画更多的实用价值,促进博里镇的经济发展。
从2008年开始,潘宇尝试着将博里农民画与传统的刺绣工艺相结合,成立了刺绣坊。
夫妇二人一人作画,一人刺绣,将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原汁原味”的博里农民画引入绣品之中,创作出一幅幅具有淮安特色、反映淮安风光的刺绣作品。
目前,成立的博里刺绣坊共有30余位绣娘,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合作。丝线、绣针、绣面等一切固定费用以及销售、风险等均由刺绣坊承担,绣娘只负责完成绣品。每位绣娘绣成一件成品可以取得订单金额的70%,剩下的30%由刺绣坊和农民画画家分配。所以,订单需求旺盛的时候,绣娘每月收入可达6000元左右,提供农民画的农民们也因此全部脱贫,踏上了小康路。
因为带领乡亲们利用农民画实现增收致富,潘宇先后被授予“全国十佳农民画家”“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文艺之星”“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个人”“江苏省工匠”等荣誉称号。今年6月,潘宇又荣登“江苏好人榜”。
融媒体记者 潘晓晔
来源 淮安新闻网
融媒体编辑 彭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