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下好古文化和新经济“融合棋”
近年来,盱眙县委县政府积极抢抓“一区三带”带来的发展机遇,立足自身历史文脉特色和依山傍水优势,着力推进环境再造、产业打造,让古文化与新经济在这东南第一山脚下得到了有机融合。
近日,在第一山公园门前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景区景观提升改造,加深市民和游客们的游玩体验。位于县城北端的第一山公园,与第一山历史街区互相融合,是大运河文化带先导区的一部分,风光旖旎的淮河与洪泽湖在这里交汇贯通,从而形成了历史与地理的天然组合,人文与自然的有机交融,构成了一幅独步江淮的秀色美景。
作为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秦时置县的盱眙地理位置独特,处于隋唐大运河、长江和淮河的交汇点,是淮河流入洪泽湖的入湖口,为漕运枢纽、盐运要冲,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现代经济版图上,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在这里交汇叠加。时光穿梭,岁月流转,2200多年的独有文化底蕴,已深深渗透在了城中的第一山内。
为了让这份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我县在历史街区建设过程中还同步启动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按照“市民公园、城市客厅、文化街区”的定位,进行保护性开发。始建于清代的石板路,就在这次的第一山片区改造过程中,被偶然发现并得以保护。
“在丰登老街修复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约2米深的清代石板路,经文保部门勘查后,我们对遗址实施了保护措施,改变原规划,将原路改道从石板路两侧绕行,即保护了历史遗迹,也向游客展示了盱眙的历史文化。”第一山历史街区工程项目负责人王万兵告诉记者,类似于石板路、张家大院等历史遗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案例在街区内有很多,在未来建设中将更多地征求文保等部门意见,坚持不改变历史原貌的原则,并充分挖掘收集“僧伽文化”、“水漫泗州”等文化故事,为文化街区后期打造,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力求在完成建设古城、公园和城市客厅任务的同时,让盱眙的历史完整地呈现出来。
封存在历史长河两千多年的第一山为何要在如今重新打造呢?2018年5月12日,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发行成功,期限10年,利率为2.88%,规模23.34亿元,涉及江苏省大运河沿线11市县的13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所募集资金将投向这些项目。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则是13个项目之一。为策应中央、省、市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相关战略,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运河之都”的定位,以及“五园两带九点”的布局,开始着力打造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并于2018年3月正式启动大运河文化带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竣工,正在招商中。现阶段正在实施第一山门前广场改造和淮河文化会馆周边景观绿化提升工程。
除了住宿、游玩,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在吃上下足文章。在凤坡岭西侧,延伸数百米的黄牌街是我县精心打造的中华老字号美食一条街的重点街巷。目前,全聚德、周妈鱼丸、淮安浦楼面馆等知名品牌均已签订加盟协议。东来顺已入驻。与黄牌街相邻的丰登街,则立足盱眙本土特色小吃、特色产业,通过发掘、培育当地老字号,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诸如邓大江猪头肉、老街馄饨、龙虾米等。
“项目建成之后,将成为盱眙一张崭新的名片。它能够给盱眙老百姓留下青山绿水和文化记忆。同时大运河文化在盱眙这个节点上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传承。”王万兵说。
赵小艳/报道
孙连洲/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