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举办作家荣根妹散文集《不待风吹》阅读分享会
7月10日上午,作为第十届江苏书展优秀社会团体阅读组织“走进最美书店”阅读分享系列活动之一的“浅谈《不待风吹》的隐义”淮安作家荣根妹散文集《不待风吹》阅读分享会在淮安书城举行。活动由淮安市文学艺术院和“深读”阅读会共同主办,著名作家苏宁主持,特邀分享嘉宾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获得者蒋廷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评论家十品,清江浦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长篇儿童文学作品《我和我的小人儿》作者孙海燕以及本书作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荣根妹。来自淮安市区以及县区的数十位作家、文学爱好者参加这一活动。
左起:孙海燕 十品 蒋廷朝 荣根妹 苏宁
活动现场
分享会上,三位嘉宾分别就《不待风吹》一书进行解读。十品认为:荣根妹的《不待风吹》带着一股清新的风来到我们面前,并且通过她的文字,让我们走进她的世界,聆听她的独白,感受它的温度和浓度。《不待风吹》以文学的角度看人生,那就是我们人生价值、意义和态度。若以常人的角度看人生,就是生活的存在、趣味、情感和喜忧。文学的意义就是要有很强的代入感,给人以人生体验和启发。荣根妹多年写作的文字积累,也是她人生历经的精神寄寓,她的思考,她的三观都在以一种倾诉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读了,一旦进入了她的境界,就会通体透亮,耳聪目明。她的散文实属才气型的代表,知性,至纯,智慧,致雅。我相信荣根妹的写作空间很大,还有她自由飞翔的天地。另据了解,此前十品为《不待风吹》撰写的文学评论《感受生活的温度和浓度——评荣根妹散文集〈不待风吹〉》获得第九届“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奖。
同为女性作家,孙海燕的解读多了一份感性,她说:我和作家有着太多相似的经历,同为70年代出生,同在苏北乡村长大,同在两座小城之间出发和归来,所以,读《不待风吹》就像听一位邻家小妹在低声诉说,诉说她的生活与日常,诉说她的幸与不幸,诉说她的善良与坚强,读之五味杂陈,时而欣喜,时而悲伤。作家的文字准确、深刻又富有美感,字里行间包蕴着五颜六色、冷暖寒凉。透过作家素面朝天的文字,又可以获得诸多文学之外的东西,引发读者更多思考。“写作之难,有时不在于正视存在的悲剧,而在于燃起生活的热望。”这一点,作家做到了。感谢作家诚挚而淳朴的文字,唤起我们对文字的觉知,对生命的觉醒。
就《不待风吹》,蒋廷朝讲了三点:一是文学的滋味。他说:在我们贫穷的时候,对食物营养的需求是很重要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富裕了,对食物的滋味就讲究了起来。一个厨师的价值,不在于他做出的饭菜有多少的营养,而在于他做出的饭菜滋味如何。同样,一个作家如果写出有滋有味的作品,那他就是一位好作家。能够品味出文学的滋味,这样的读者才是高级的读者。《不待风吹》一书就赋予这样很丰厚的文学滋味。二是文学的讲究。比如大街上一个人,穿一身名牌,大家会说这个人很有钱。而另一个人虽然穿着普通,但他全身上下搭配却非常协调、和谐,和本人气质融为一体,看上去非常舒服,这样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讲究。讲究的东西是文明的,它会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体验。《不待风吹》一书的文字就是这样讲究的文字。第三是文学的思潮。当下文学思潮由两股倾向汇聚而成。第一个是陌生化。什么叫陌生化呢?陌生化就是对熟悉的事物进行陌生化处理,使之与读者之间产生适当的距离,给读者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现在的情况是,陌生化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学作品方方面面都给读者陌生化感觉的东西才是好的东西。另一个就是将极其普通的事物写得极其深刻,极其有意味。《不待风吹》作者阅读面广,对世界文学潮流有很好的把握,文字深刻而又极富意味。如果可以贴标签的话,我给作家荣根妹三个标签:洋气的作家、讲究的作家和有意味的作家。
活动现场,青年作家安志芹和安俊分别撰写题为《乘风起舞——我与<不待风吹>的缘分》和《我读我看 纸上行旅——读荣根妹散文集<不待风吹>有感》作品评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表达对《不待风吹》一书的喜爱之情。
据了解,《不待风吹》一书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作家第二部散文集。该书分为六辑,分别是“我们都是过来人”“无数人从不相遇”“我观”“生为女人”“猫生似我生”和“给身体一个高度”等,作家满怀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将经历的过往和烟火日常写得深情而又缤纷。《雨花》杂志总编、鲁迅文学奖得主朱辉评论该书说:“不声嘶力竭、不装腔作势、不矫揉造作、不破音,这是散文的正途。她的文字素面朝天,诚挚而淳朴。”原《雨花》主编,现为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江苏散文协会会长姜琍敏认为:“沉到内心深处的文字,才有可能与生命建立联系。作者写作的同时也渗透着对生命的自我反思和剖析,这是难能可贵的。”(孙连洲)
供稿:安志芹
编辑:顾秀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