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言论|沃土育繁花 打造优质政务服务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孙晶晶 刘广波

孙晶晶 刘广波

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部分发达地区以其活跃的经济、开放的思想和创新的实践,成为政务服务改革的先锋与样板。

譬如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的红手印,折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深圳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巨变,见证“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气魄;自贸试验区由无到有持续扩容,标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特质。

再譬如“最多跑一次”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推出的服务承诺和扎实举措。早在2018年3月,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就被写入这一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同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把“浙江省‘最多跑一次’经验做法”作为典型经验之一向全国推广。

还有近期,浙江“跑一次没办成兜底窗口”引发广泛关注。从“最多跑一次”到“不见面审批”,从“一网通办”到“跨省通办”。一系列便民惠企服务的创新举措、不断深化和拓展中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不仅吸引各地政府争相学习,也让人民群众纷纷叫好。同时,也不禁让笔者深思,这些开时代先河的改革做法、创新之举,动力何来、何以孕育?

首先,优质政务服务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即始终将群众和企业的需求放在首位,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党性和情怀写在本职工作上,千方百计谋事、成事,牢固树立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是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唯有这种认识才能推动改革不断向深水区迈进,当前,各地正在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提档升级,意味着不仅要把事情办成,还要着眼百姓所需提供精准化、个性化衍生服务,促使改革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群众所盼。

其次,务实、包容、开放的工作作风必不可少。好的政务服务往往植根于开放包容的政策土壤之中,政府需具备前瞻性的视野,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敢于先行先试,为政务服务创新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同时,政务服务的高效运行离不开政府内部的高效协同。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是提升服务效率的关键,打破信息孤岛,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促进政务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与优化。

再次,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下,技术手段也成为推动政务服务变革的关键力量。构建高效、安全、便捷的政务服务平台,离不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支撑。政府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而在向发达地区积极跟进的同时,我们在改革的浪潮中,又该如何厚植我们的政务沃土,孕育我们的创新服务繁花呢?笔者有几点浅见。

一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政府应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制定政策、提供服务时,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确保各项政策和服务更加贴近民生、更加符合民意。要积极转变职能定位,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培育敢于破冰的开放思维。政务服务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它源自政府内部深刻的变革意识。要勇于打破传统官僚体制的束缚,敢于挑战既有的规则和惯例。只有开放思维,培育创新和探索的精神,才能拥抱变化,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要勇于跳出固有框架,以企业、百姓为中心,重新设计服务流程,力求让政务服务更加贴近民生、贴近企业。

三是构建政务创新容错纠错机制。改革一方面能破除积弊,提升政府服务质效,但同时也往往伴随着风险。因此,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是激发政务服务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让想干事者敢干事、能干事。应明确容错范围,对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给予宽容和纠正,保护改革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加强人才干部队伍建设。政务服务创新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迭代的过程,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一支懂业务、会管理、善创新的政务服务队伍。同时,建立健全学习培训机制,注重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升公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本土化创新。

五是着力构建共治共享格局。政务服务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满意。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改革。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网络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建设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治共享格局。

政务服务的改革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学习开创的脚步,永不停歇。我们相信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政务服务之花将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和活力!

编辑:杨信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   工作人员查询

    Copyright © 2020-2026 淮安市欣华文化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02751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1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