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纤检2022年赴疆开展监管棉公检工作纪实
● 王洪山 刘广波 张志勇
每年的九月,是新疆棉花盛开的时候。
连片种植的棉花,一望无际,似白色的海洋,犹如白云一样铺满大地,让金秋收获的季节更富有诗意。
和往年一样,一道由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发出的函令,下达到江苏纤检机构,对此,江苏省纤检局高度重视,从全省纤检系统抽组66名公检人员赴疆开展监管棉花公证检验任务。
公检,既客观反映棉花质量、数量,为公平交易、价格稳定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的服务形式,也是关乎社会稳定大局的“压舱石”,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掉以轻心。
任务就是命令,行动彰显担当。
不破楼兰终不还
——困难再多,无惧路远,使命必达的信念加速不断前行的步伐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的《关山月》描绘的只是古时西域的美丽景色,只有到过那里的人才能对新疆的气候有所感受。作为今年的任务区奎屯,在蒙古语里是“寒冷”之意。其实,对于队员们来说,冷,并不可怕,而自10月份开始,新疆疫情突发严重,全国进疆航班陆续停飞,加之各地的防疫政策的变化,这66名人员怎么进疆进入奎屯两个任务作业区,才是最头疼的事。
等疫情政策何时放开是个未知数。但是,棉农在政策范围内享受国家相关政策补助等不及;棉商在库区积压的籽棉待公检急于上市交易等不及……
必须第一时间进疆!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在当时疫情的防控政策下,别说进疆了,就连出个家门都非易事。
这一难题摆在省纤维检验局领导的案头。局领导高位谋划,对做好这次疫情防控下的援疆公检任务进行动员部署,局长王素军带领一班人,统一思想认识,认真研究贯彻落实各项措施,对在疆公检期间的服务、协调、管理进行了明确。在特殊期间,就要用特殊办法,启用特殊的人才。为此,有着二十几年棉花检验经历的局办主任孙俊华成为新疆之行领队的不二人选。孙俊华有着丰富的棉花公检经验,在这一特殊时期孙俊华作为领队,意义也显得极为重要,这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组织上的信任。在确定领队人选后,局党总支对其他人员也作选派的“三个把握”,把握思想作风正的、把握工作责任心强的、把握业务素质高的。基于这三个把握,人选很快确定下来。
时间就是生命。作为队长,孙俊华心急如焚,原计划10月6日66人集中一起的航班因为疫情防控被迫取消。为此,他们不得不化整为零,改变行程方式,把原先的集中进疆,改为自由机动进疆。关注当地、新疆及中转地的疫情政策变化成为一时最为重要的事。
购票、退票,再购票……成了这段时间,孙俊华和同事们最为关注忙碌的事。为了能买上飞机票,大家基本都是发动全家,有的白天抢,有的晚上盯。能买上票的,大家都像孩子一样高兴。由于受疫情防控影响,有时昨天刚买上的票,今天通知取消航班,大家的高兴劲,一下子降到了原点,可第二天又继续忙着买票抢票。采访中,孙俊华打开购票的APP给笔者展示,光他个人就有个把星期购退票记录,对此,孙俊华开玩笑着地说“公检工作虽然又苦又累,但这个购票工作也不轻松,那个是干的体力活,这个是折磨人的耐劲,要有着强大的精神支柱,好在大家累并快乐着。”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有了充分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盐城、扬州、苏州三地紧紧抓着地方政策防控变化的窗口期,先期到北京进行了隔离,然后择机飞往新疆,于10月19日进入作业区进行隔离。而南京的队员,则通过辗转多地的方式,最后一批于11月20日到达奎屯。
乘坐飞机虽然麻烦,但相对于淮安、徐州、宿迁三市的队员,他们还是轻松许多。每每说起,作为徐州的队员毛立新显得格外激动:“咦,他们还是享福的!我们是坐了大巴,晃了三天多才到的,这三天的罪刻骨铭心,一辈子也不会忘。”
毛立新的一番话,道出了淮安、徐州、宿迁三市队员们进疆的艰辛。在疫情防控政策不断调整中,飞机票买买退退,却依然没有进得了疆。直至11月9日,眼看疫情政策还没有放松的节奏,时间又不等人,他们不得不集中包了一辆大巴车风驰电掣般一路向西,向目的地进发。
从苏北大地到天山北麓的奎屯,相距近4000公里,大巴车在路上要行驶近三天四夜。三名驾驶员轮休不停车,而队员们最为无聊。吕红和杨靖瑜是两口子,今年是夫妻俩参加公检任务的第9个年头,而乘坐大巴车还是第一次。第一天,两口子或许还有些新鲜感,时不时与家里老人孩子通一下电话,微信视频一下,可长途行车的疲劳很快切断了他们想家的思念。由于当时各处正处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人员一律不得下车,吃住都在车上,所以小两口除了第一天的兴奋,第二天的相依而睡、和衣打盹,第三天无聊得在车窗玻璃上哈几口热气,画圈打发时间。
八千里路云和月。大巴车除了油料补给,基本不停车,即便停车,驾驶员也不得下车与外界接触。而队员们吃住都在车上,前一二天,带上车的热水也算有个温度,还可以吃上冒热气的水泡方便面。随着车程的远去,地方的温差,到了第三天,保暖瓶热水再也不是热的了,大家只能就着面包,喝口保暖瓶里的凉开水充饥。
不管吃的是凉还是热,最起码解决了肚子的问题。可吃多了,喝足了,也会带来其他的“麻烦”。不知谁找到了“法宝”,一个喝完了的空矿泉水瓶,成了大家相争的物品,大家都把他废物利用,几名男同志相互配合,就把棘手的问题轻松解决了。可几名女同志就没有这么简单。好在,她们都身经多年,在库区公检时积累了一些方式。采访时,快人快语的季小群掏出成人尿不湿,略显害羞地说:“这玩意,帮了不小的忙。”
三天四夜的行程,大家除了生活上不便,还有就是身心上的疲惫。体质好的队员,一时来了精神,还能有说有笑的,甚至不时向窗外陌生的环境眺望,缓解坐车的疲劳。而体质差的队员,甚至有晕车体质的队员坐长途车,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淮安所的周苏祥就足足体验和感受了一把。出发前,尽管他做好了准备晕车的功课,什么晕车药、肚脐贴等防晕药品都带上了,也使用上了,可撑上一二天还行,到了第三天,这些基本就不起什么效果。没有办法,他在吃完方便面后,把面桶留下来,晕了就吐到面桶里,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目的地。后来,在一次公检加班时,当同事将泡好的方便面端到他面前时,他见到面桶,一时没有吃的愿望,反而到洗手间吐了一番,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可能就是条件反射吧。
晕车是一方面,还有的队员为了打发坐车的时间,竟然想到了另一个“绝招”。女队员季小群滴酒不沾,也可以用闻酒就倒来形容。可就这样的人,这次坐车居然与酒有了不解之缘。为了打发时间,到了第三天,实在睡不着的她,向同事要了一瓶二两半的小瓶装劲酒,就着干吃方便面一饮而尽,随后晕晕乎乎地进入了梦乡,醒来时已是深夜。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凭着这种使命必达的信念和对事业无限的热爱忠诚。经过昏天暗地的长途跋涉,带着对作业区的眷念和一路上的疲劳,他们于第四天的深夜12点安全到达新疆奎屯疫情防控检查点。并根据当地疫情防控政策,整车驶进隔离点,接受隔离观察。
雨沐风餐人自老
——两点一线,枯燥乏味,重任如山的承诺催生激情燃烧的岁月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棉花公检一路走来,每一次都历经考验,每一次都付出了超乎想象的努力。在他们身上,少的是豪言壮语,多的是朴实行动,处处发扬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纤检精神。而今年公检相比往年,有疫情防控因素的叠加,困难更如过重山一样,翻过一山又一山。
公检任务重,疫情防控紧,如何做到“两手齐抓,两手都硬”?在省纤检局的科学有力的领导下,纤检服务队积极做好防疫物资的采购,对磅房、杂质间、数据间等密闭工作场所定期通风消毒。为了不影响高峰期公检工作,积极协调州医院开展核酸检测的延伸服务,对接奎屯市,协调将核酸检测点改为住宿宾馆,既保证了核酸检测,又规范了防疫期间公检两点一线的防疫要求。
来自南通所的范明澄负责过磅工作,面对任务重,时间紧,范明澄索性就把被褥从住的宾馆搬到了库区,住在库区虽然条件艰苦些,但范明澄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说“大家每天来回库区,基本上都早上不见太阳,晚上见到月亮,而我住在库区就能节约时间多过几个磅。”然而到11月中旬时,范明澄突感身体不适,有着明显的疫情症状。
接触过多少人?还有谁被感染了?等等。一下子使库区的防疫等级提升到最高。一方面,范明澄被送进方仓进行隔离治疗。另一方面,两个库区进行更加严格的防控措施。被送进方仓,范明澄除了自己承担的过磅任务放不下,还有一种就是来自己心情的“负担”。偌大的方仓,分为三层治疗区,同时能接收三百多人治疗。范明澄作为外地人,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不同,同时又在能容纳近百人的大通间里接受治疗,个中滋味只得自己品尝。
同样,作为无症状感染者的崔春光来自江阴所,他在每天的例行核酸检测中被发现感染。他被送进方仓后,他在住的宾馆和工作区成了众矢之的。当地的防疫部门过来指导防控,作业区紧急关闭进行消杀……而整个江苏公检团队的工作人员执行最为严密的二点一线的工作路线,特别是对密接者进行库区自我隔离。以往,大家工作之余,还能一起串个门,三四人围在一起打个牌娱乐一下,而现在的二点一线的工作节奏,完全把自己给密封起来。见面,只是点个头,能不说话,就不说话。特别是来回路上,大家坐在车里,除了汽车的发动声,静得连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到。
疫情放开后,在陆德和农资公司的公检人员陆续成了“小阳人”,然而,他们轻伤不下火线,积极开展公检任务每天“打擂台”活动,一时间,陆德与农资库暗中较劲,明里竞争,不知何时,在党员干部中叫响了这样一个口号:“只要干不死,就要往死干。”
盐城所的杨勇,是多年赴疆的业务骨干,主要负责抽样、测水等工作,长时间的工作负荷,使他感到身体不适,一直发着低烧,但他并没有向组织汇报,而是坚持工作,直到下午回宾馆集中上车时,左等右等,也没有见到他人,这时大家才紧张起来,在棉垛一侧找到已晕倒的他。当大家把他送到医院醒来后,第一句话说:“下午的三批棉还没有测水呢!”
对此,作为农资库公检负责人,盐城纤检所副所长徐力一语破的:“公检大多都是野外作业,说不辛苦那是假的。工作地点离宾馆有30多公里,大家中午不能回去休息,累了就在棉花垛旁休息一下。由于一个萝卜一个坑,有的同志即使生病了也不敢休息,唯恐影响整体工作进度。”
“风吹满面灰,烈日晒黢黑。酷暑透衣背,寒冬迎雪飞”。这是新疆棉花公检的真实写照。来自扬州检验检测中心的张凌,在变阳后,每天还坚持测水工作,身体虚,劳动强度高,体能消耗非常大,但他始终不请一天假。一次露天作业回休息区时,实在走不动了,只能请人用三轮车给拖了回来。
其实,像杨勇、张凌一样,在陆德、农资两个库区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不过每天换的主角不一样。疫情放开后,江苏纤检人相继变阳40多人,10多人坚持工作不请假,即便请假的也顶多休息二三天。采访时,大家异口同声说了这样一句话:“发点低烧怕什么,再说了烧上去,我们就随手抓把雪,在额头上一放,就能降温了。”
疫情的特殊,大家工作之余,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从作业区到住宿区,自然也就形成了两点一线,这样的日子虽然无比枯燥乏味,却必须遵守执行。
有了规矩就成方圆。同样,在这个特殊时期的规律让“新疆是个好地方”或多或少打起了“折”。新疆秋天的色彩不知迷倒了多少外来客,但是对于江苏纤检人来说,尽管在这里待了近四个多月,眼里的新疆就一直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天不亮就出发上岗,深夜才能回到住地,每天十几个小时工作在棉包堆里。而戈壁飞沙和零下几十摄氏度呵气成霜、滴水成冰的严寒,也是公检人员首先要面对的挑战。
秋冬季节的新疆天气尤为干燥。许多检验员到了没几天,皮肤因为缺水瘙痒不止,晚上嗓子干得难以入睡,有的甚至流鼻血。在棉花库点,他们只能顶着太阳吹着冷风,在没有任何遮挡的工作现场,露天作业每天坚持工作10多个小时。负责驻点的省纤验局办公室主任孙俊华介绍说:“入库棉花需要在网上提前预约,现在基本每天进库100车次,每车是43吨棉花,共计186包,这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扦样近两万个。”10月的奎屯寒风乍起,大家在低温的室外环境下,认真扦样、测水、扫描,没有任何怨言,手磨破了用胶布一缠继续工作,忍着疼痛,绝不落下工作。
毕业于江南大学纺织专业的范思齐,今年是第二次进疆,作为江阴纤检所的一名新进大学生。他说,业务能力的提升只能在一线得到实现。正如圈马场里跑不出千里马一样。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去年第一次进疆,因过度疲劳晕倒在库区,今年组队时,他又第一时间报名,但因有一次晕倒的囧事,怕领导不让他来,他居然跑到领导办公室做起了思想工作,最终还是如愿以偿。这次他来到库区后,分配的是棉花抽样工作,虽然是份十分辛苦的差事,但他却干劲十足。而长时间地重复劳作,每名取样工的手指都会长出倒刺。为了不耽误工期,队员们买来胶布,把手指尖缠上一圈,继续干。即便是严冬,大家也只是将棉手套剪去几个指套,将手指暴露在外面。他们开玩笑说:“长满老茧的手指,变形的指节,是援疆棉花公检队员的标配。”
吹尽狂沙始到金
——守棉有责,检棉尽责,分毫不差的标准映照为民造福的初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新疆进入隆冬,西伯利亚强冷空气裹挟着西北风像潮水般滚滚而来,所到之处气温急剧下降,遍地银装素裹,滴水成冰。而新疆的天亮得比内地要迟两个多小时,早上8时多,天还未亮,来自江苏13个市的纤检人就已经开始忙碌了。起床、洗漱、吃早饭……9时整,他们就全副武装地出现在20公里外的棉花仓库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呼啸而过的西北风,伴着鹅毛大雪,卷起了漫天风沙,毫不留情地在公检工作的现场肆虐,扬起的风沙雪粒就像鞭子一样,抽打在每个公检人员的身上,有的人被风雪吹得几乎摔倒,有的人的手上甚至脸上裂开了口子,脸上脱皮,红红的疙瘩奇痒难耐,夜不能寐。尽管如此,第二天又是齐刷刷的66个人,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工作现场。截至1月16日,随着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闭库”一声令下, 江苏纤检机构共完成棉花公检量9805批,累计42.03万吨,圆满完成2022年度棉花公检任务,棉花公检量在全国赴疆承担棉花公检任务20个省份中位列前茅。
这是一张极普通而又是真实写照的图片,虽然构图平常,却记录了纤检队员的工作瞬间:一位上了年纪的纤检队员,皱纹深深地刻在额头。因为天气寒冷,他黑色的围脖一直罩到鼻子上方,围脖和眉毛上的白霜,正好和围脖上面飘逸的棉花照应。黑与白的对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纤检人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的品质和踏实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身处塞外边陲参加援疆公检的普通劳动者,不正映照出为民造福的初心!
已经连续入疆10年的连云港纤维检测中心李方军,给人的第一印象,像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但是他干棉花公检工作已经10多年,一直奋战在一线,是个最不怕冷的人。2023年1月2日,当记者进入陆德仓库的这一天,库露天库区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小雪,气温零下10摄氏度,风力5到6级。但这寒风刺骨的露天堆场就是队员们的工作间。仅仅半个小时的工夫,记者的面部和耳朵就冻得发痛。随着时间流逝,寒气逐渐穿透加厚的衣服,感觉到两腿冰凉。而从12月开始,队员们每天都需要在这样的低温环境下作业3个小时以上。“今天不算冷啊,气温低于零下15摄氏度的时候,人在户外不一会儿,鼻腔里就会结上冰呢。”李方军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对付低温,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出全身力气拼命干,通过高强度的劳动让自己暖和起来。
其实,不到新疆不知道新疆有多大,不到新疆不知道新疆有多美,还有不到新疆你不知道新疆有多冷。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是常态,浸入肌骨的寒冷,只有到过新疆的人才有如此真切的体会。
过磅、现场取样、扫描测水、样品交接、数据上传、现场协调、实验室检测等等,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必然伴随着枯燥感。队员们告诉记者,起初他们也不适应。刚来还有新鲜感,半个月是一个临界点,50天的时候又是一个临界点,在临界点会感觉烦躁和劳累,唯有信念支撑,方能坚持过来,因为他们代表着中国纤检。在采访中,记者切实感受到,这群身着蓝色工衣的江苏纤检人,在棉花公检的战场上,已然构成一幅最美的风景和画面。而他们背上“中国纤检”4个橘黄色大字,在库区如山一样的棉包中,是那样的熠熠生辉。
孙峰是苏州纤检院分管棉花的副院长,每次谈起棉检工作,他都有讲不完的故事,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对此,没有豪言壮语的表述,没有惊天动地的行为,他的答案只有两个字:“坚持”。“唯有坚持,积极引导激励队员在棉花公检岗位上创佳绩,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挑重担。”孙峰说。
坚持的背后,每个纤检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成广明在多年的棉检工作中,始终坚信团结就是力量,命令就是方向,与其他队员们凝心聚力,打“最硬的仗”、啃“最硬的骨头”。这次在新疆公检工作时,他突发腰痛,走和坐都直不起腰来。但是,他仍然冲锋在前,与其他队员加班加点,连续奋战,超负荷工作。“我们抽检的每一包棉花,质量记录都会上传到质量监管和交易平台,成为市场交易、定价的依据。我们的抽检,也会成为政府发放棉花种植补贴、指导来年棉花种植的重要依据。”成广明说,公证检验是保证全国棉花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石,这份责任让大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处处精益求精。
公证检验现场工作流程一共有6个步骤,从棉包入库过磅到条码扫描、测水取样,再到杂质分析、核对数据并上传。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每天要抽检上万个棉包,流程动作要重复成千上万次的时候,如何确保工作不出错、有质量,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58岁的沈福明是这次公检任务中年纪最大的队员,负责回潮率检验项目,具体工作就是每天往棉包里插探针、记录数据,忙的时候每天需要检测500个棉包。这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因为棉包都是经过压力400吨的打包机压实的。在现场,记者也试图学着沈福明的样子往棉包插针,虽然使了很大的力气,结果针插弯了也没插进去。沈福明说,刚开始的那几天,胳膊、胸口都十分酸痛,每天连续13~14个小时高强度工作,累得人站着都能睡着。但工作不能停,酸痛只有依靠时间来消除。一天接着一天,经他之手检测的棉包超过了4万个。
1999年出生的崔春光是这次公棉队伍中最年轻的队员,去年刚刚参加工作,他担负的工作是抽取棉花样品,就是用双手从压实的棉包里抓取一块形状方正的、重量在125g—150g之间的棉花块,一插一挖抽一个样。在最近3个月里,这样的动作崔春光每天要重复近千次。
周坤也是今年第二次参加公检。这位来自徐州的青年人,在采访时想通过记者的笔,给家里表示深深歉意。参加棉花公检的4个月里,家里的事情都得靠家人操持。“我是个不称职的父亲,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女儿了,孩子今年才上小学三年级,家属在医院工作,女儿现在基本在寄托的同事家。”聊到女儿,周坤眼圈发红、声音也有些哽咽,虽然今年是他第二年参加执行棉花公检任务,但两年来,都有200多天在外地不能回家,没有时间照顾女儿的生活以及学业,周坤现在很怕自己成为“不称职”的父亲。
……
这些仅是江苏纤检人奋进拼搏的生动缩影。从他们上身体现出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一流的检验水平,已然塑造了先进群体的光辉形象,成为一道亮丽的旗帜和标杆。十年磨一剑。不论是在奎屯,还是在天山南北,在大美新疆这片土地上,江苏纤检人前进的足迹、辛勤的汗水,以及他们无私的奉献,无悔的青春,书写着更多的感动,为更好地贯彻国家棉花收储政策,促进棉花市场公平公正和物流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奉献可贵,初心无悔!
编辑: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