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盱眙县人民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拼搏精神,在疾病预防治疗、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医学大家和人民好医生。
在这个群体中,有一群人扎根平凡岗位默默奉献,数十年如一日无悔付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医者仁心。
坚守为民初心 彰显党员本色
一位60多岁的老人突发昏厥,她挺着7个多月身孕的大肚子,跪在地上紧急施救;为了减轻透析患者的痛苦,她独创了“针尖斜面向下穿刺法”;为了服务患者,她带病坚持工作却因此留下了肋间神经痛;从2008年到盱眙工作,她十几年没有回皖南老家陪父母过过年。她,就是盱眙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护士长张雅丽。
早在2007年6月,在安徽省蚌埠医学院上大学时张雅丽就光荣入党。2008年7月毕业到盱眙县人民医院后,她始终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一名普通的护理工作者逐渐成长为中层干部,2020年晋升为副主任护师。她还先后考取了国家高校教师资格和国家心理咨询技能证书,是一位爱学习、有爱心、敢担当、有作为的护理工作者。
2013年8月,张雅丽被院里委派到血液净化中心担任临时负责人。当时血液净化中心的病人量骤增至近200人,由于人员紧张,护士们每天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9点。作为科室负责人,她白天带着护士们一起干,晚上送走最后一班的病人之后,还要加班分析数据、整理资料到深夜,并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将数年来靠护士手写的各种透析资料全部转换成电子版,使台账资料整齐规范。她将标准化透析流程发放到每个护士手里,工作效率和透析安全显著提升,护士和病人们都对张雅丽称赞有加,她也从中增强了获得感和价值感。2014年,张雅丽从上级医院学习引进了“改良无肝素血液透析法”,相比传统无肝素血液透析有明显优势。但是,新技术意味着新风险,习惯了老方法的护士们不敢做,病人们更不敢尝试,于是张雅丽决定自己带头干。她不厌其烦的向护士和患者们讲解操作方法,宣传改良方法的好处以及发生风险的应急处理预案,并寻找合适的案例去实操。1例、2例、3例……改良无肝素透析法一次次获得成功。在张雅丽的悉心带教下,改良无肝素血液透析法一直沿用至今。血液透析的穿刺针比较粗,为了尽最大可能减轻患者每次透析的穿刺痛苦,张雅丽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研究,最终独创了“针尖斜面向下穿刺法”,进针速度、角度、深度三维一体,实现了90%以上概率的穿刺无痛苦、无溅血,同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相关论文。患者们对她的技术和服务交口称赞,好多患者每次都点名要她去打针。患者满意的笑容,是她最大的收获与满足。
主动援宁援扬 弘扬大爱精神
在南京和扬州突发疫情的危急关头,盱眙县人民医院医师刘邦勇按照县政府、县卫健委的统一要求,带领30名医护人员勇敢地担当起援宁援扬核酸检测重担。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为树立盱眙人及盱医人的良好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南京、扬州及盱眙县政
府领导及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严防死守阻病毒,党员干部是先锋。2021年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疫情一度让南京成为焦点,情况复杂、形势严峻,抗疫警报紧急拉响,白衣天使再次执甲上阵,冲锋一线!“当晚接到我县组织30名医务人员支援南京通知后,作为党员的我第一时间报了名。感谢组织的信任,我荣幸成为盱眙县援宁援扬核酸检测采样队队长,同时感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立即按照要求联系队员,对接上级相关部门,一直忙到凌晨两点多。”刘邦勇坚定地说。
初心四问就在前,使命担当我为先。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危险高的情况,刘邦勇和队员们一新既紧张又自豪,为了熟练掌握基本功,他们充分利用时间,在开往南京的大巴车上,再次组织大家温习穿脱防护服和核酸采集操作流程。到达南京后,他们没有休息,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那一天一夜,他们夜以继日,彻夜未眠。由于气温太高,他们穿着厚重防护服,衣服是湿了干,干了湿,即使再难再苦,却无一人退缩。累了,地板、水泥地砖都是临时的“床铺”,每日完成20000余人次的核酸采集任务。8月3日晚,持续13天的坚守,援宁核酸检测队圆满地完成了南京核酸采样任务,又接到上级命令,紧急支援扬州全员核酸检测,他们义无反顾地转入扬州战场。40余天下来,刘邦勇和队员们一线直面病毒,不顾疲劳,采集核酸46万人次,其中黄码6000人次。他们克服万难、竭尽所能,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全力以赴守护群众健康。
辛勤耕耘杏林 乐做幕后英雄
李明是盱眙县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医技党支部书记。他把“勤奋工作、虚心做人、挚爱病理,崇尚淡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三十年多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显微镜下,为患者做出准确的病理诊断,使得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没有鲜花、没有赞美,幕后英雄、无怨无悔”,在平凡的病理诊断岗位上,将最美青春奉献给他挚爱的病理事业。
1980年初,李明带着青春的梦想,参军来到部队,在部队卫生队服役。部队期间,他多次出色的表现受到了部队领导的嘉奖。1984年底,李明退役回乡,分配到盱眙县人民医院从事病理诊断工作,一干就是近40年。他也从一个20多岁的青年医生,成了年近花甲的老医生。
几十年来,他把“热爱病理,勤奋工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默默耕耘在杏林之中。在显微镜下,他仔仔细细地察看标本,反复比对,认真分析,做出科学判断,为肿瘤疑似患者做出准确的病理诊断,让他们得到正确、有效的治疗。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在平凡的病理诊断工作岗位上,他和许许多多的病理科医生一样,将最美青春奉献给了自己挚爱的病理事业。
“无怨无悔,做幕后英雄,这就是我的选择。”李明总是这样说。病理科的工作,面对的是显微镜、标本切片,刺鼻的福尔马林气味、高温的石蜡包埋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多个小时的镜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此特殊的工作环境、枯燥乏味的工作步骤,在磨练着一个人的意志和耐心。这就要吃得艰苦,耐得寂寞,坐得稳、守得住、积得多、断得准。……没有一颗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心,是难以胜任这样的岗位的。但他从走进病理科的那一天起,就像一颗螺丝钉,死死地拧在这平凡的岗位上。
作为病理科的医生,虽然不是直接面对病人,为病人解除疾患,但“病理诊断”的结果对病人及家庭意味着一次“宣判”,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方案和疾病预后,容不得丝毫马虎,“一丝不苟”成了李明始终坚持的工作作风。他常说:“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是炎症,还是肿瘤;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别看只是一张小小的病理切片,一旦出错,就可能造成病人误锯一条腿,误切一个胃……甚至还要化疗、放疗,导致病人致残。所以做病理诊断工作,必须要对生命充满敬畏,对技术精益求精。”(王宏忠)
编辑:秀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