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前,百戏之祖昆曲日渐式微,一片凋零,剧团举步维艰,濒临倒闭。面对此情此景,有戏剧人哀叹:“南昆已陷泯灭的边缘。”谁也没想到,一台新编历史剧《十五贯》横空出世,力挽狂澜,在1956年4月10日至5月27日连演46场,观众达7万多人次,让昆曲这一古老的剧种再次勃发出无穷魅力。周恩来总理为此盛赞《十五贯》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称其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毫无疑问,这是一出昆剧创造的奇迹。而在淮阴区,也有这样一个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人,在26年前,仅用18天时间,凭借一部黄梅戏《林娘》,使破败倒闭达4年之久的淮安市文工团(原淮阴县文工团)起死回生,一路高歌猛进直至今天。此人就是国家二级演员、民革江苏省文化艺术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淮阴区文联副主席、淮安市文工团团长干建青。
1994年,干建青和妻子刘梅是盱眙县黄梅剧团的演员,一个饰老生,一个演旦角,被誉为剧团的“黄金搭档”。彼时,位于淮阴区的淮安市文工团荒草满园,舞台蒙尘,无钱无物,无人无剧,百废待兴,急需一位探路者、领路人。
干建青是淮阴区人。家乡的召唤,扣动了他的心弦;文工团的命运,激起了他的斗志。接手担任淮安市文工团团长后,干建青迅速出击,组织“招兵买马”,举债添置道具,带头排演新戏,白天和大家一起装拆台、扛箱子,晚上和大家一起谋出路、打地铺。
经过全团上下18天的夜以继日,一台全新的大型古装黄梅戏《林娘》正式粉墨登场。干建青既是主演又是导演,既是领导也是剧务,累并快乐,激情在胸,带领大伙儿奔跑在演出的路上。
好戏虽已开锣,困难却接踵而至。“那些年,因为没有钱,我们外出演出每人每天的伙食费只有2元钱,顿顿大白菜烧豆腐、烧粉丝,到了夜里,住不起旅店,只能在剧场后台对付。”干建青回忆说,起初,演出的价位低,两天演完8场,总收入只有3500元,全团的人员工资都发不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得益于干建青的坚持,1995年的淮安市文工团便稳稳地立定了脚跟,开始渐入佳境。也正是从这一年起,淮安市文工团率先全省同行推出了“送戏下乡”活动,至今已持续了25年,年均“送戏下乡”超过150场。
在干建青看来,立定脚跟不过是文工团求存迈出的“第一步”,创作文艺精品才是文工团重生的“金钥匙”。基于此,26年来,他带领全团上下致力于文艺创作、表演、研究和传播,参演的《梨花情》等作品先后荣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戏剧表演最高奖“紫金杯奖”、江苏省省优秀剧目“百场奖”、江苏省优秀剧目“优秀演出奖”。干建青如火一般的干事创业热情,为淮安市文工团的创作天地点燃了一盏明灯。截至目前,淮安市文工团已创作排演音乐剧《漂母谣》、情景舞蹈《血染青春》、歌曲《爱心淮阴》、舞蹈《我的刘老庄》等原创精品达200多个。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由干建青策划导演的原创舞蹈《运河船工号子》,荣获第十三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网络最佳人气奖”两项大奖,并一举夺得了2019年“江苏舞蹈奖”、第六届“莲花奖”金奖,于当年12月3日在江苏大剧院进行了汇报演出。这也是淮安市专业剧团在全省“莲花奖”比赛中“金奖”零的突破。
不仅如此,26年来,干建青还以淮阴运河文化、韩信文化、爱心文化、红色文化等为给养,多次带领文工团走出国门,远赴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演出,在文工团名利双收的基础上,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唱响淮安好声音。
粉墨春秋,书写最美担当。近年来,在干建青的带领下,淮安市文工团先后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表彰为“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双服务先进集体”“百千万优秀团队”,并被授予江苏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奖”。干建青本人也被评选为淮阴区“我和我的身边人先进个人”“百名标兵”,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他还被授予“淮安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来源:淮安新闻网
融媒体编辑 彭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