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 泰勒
据中国政府网4月8日消息,4月7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二十五次会议,总结近期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展,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提出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和民营企业、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递等要求。
基金君整理了五大要点。
一是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解读:中国OMO降息和定向降准,货币政策宽松的想象空间被再次打开,另外,央行时隔 12 年重启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央行近期的实际操作偏鸽。央行信号传递较多,一方面是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和通胀上行风险成为货币政策表态偏鹰的原因;另一方面,国内稳增长和稳就业的压力仍然较大,政策上层对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的诉求仍然很强。
二是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解读:除降准外,近期出台的许多政策也集中于帮助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央行方面,在正在实施的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以及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后,近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新增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通过定向降准,专项再贷款再贴现等来给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的资金,同时要求银行将相关资金全部投向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再通过财政贴息来确保企业拿到的贷款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切实保障相关企业能在疫情之后继续生存、正常经营,这是实体经济能真正恢复发展的基础。
三是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不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坚决打击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场活跃度。
解读:此前证监会相关领导表示,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工作不会受疫情影响。证监会将按照已公布的资本市场改革12项重点工作,包括推进注册制改革、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改进和强化中介机构服务质量、保护投资者权益、创造更加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环境等,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努力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近日,证监会颁布《关于修改部分证券期货规章的决定》。其中,《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明确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存在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依法扩大证券支付工具范围,对证券交易所相应板块授权规定作出了概括性调整,为深化市场化改革预留空间。
引发市场关注的是,明确上市公司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包括重组上市)等重大资产重组活动中,标的资产财务资料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的,也应认定为欺诈发行,从而将此前颇受争议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包括重组上市)造假正式纳入欺诈发行范畴。
就“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提升市场活跃度”的表述,李迅雷指出,这与新证券法实施有一定的相关性,资本市场正逢改革窗口,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让不适宜市场发展的规章制度退出,让长期资金、合规资金入市,提高市场活跃度。
四是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力度,增强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
解读:加大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发行金融债券的支持,目的是要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整体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
五是高度重视国际疫情和经济金融形势研判应对,防范境外风险向境内传递。
解读: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及其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也给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