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见浮山记
作者:刘广波
山不高而有势,襟淮带潼,标奇峙秀,捍塞水门,关锁风气,实乃千里长淮上的一道雄关。
——这便是浮山。
当地人嘴里的顺口溜:站浮山,看五河,五河五条河,淮、浍、漴、潼、沱。
浮山是有灵气的,山中水下有洞穴,不知深浅。当地有一说:在向西南望15公里外的大公山的山洞点把火,会从浮山洞中冒出烟来。旧传浮山洞与东海连通,洞中有仙人居住,骑蛟龙、乘鳌龟,飘飘渺渺,潇潇洒洒,来乎云霓,去乎东海。年复一年,水涨潮落,山似漂浮,不见其加高,不见其降低。而洞穴终年浸没水下,水流湍急,无人敢探,至今仍是一个谜。
山水启迪了诗情,诗情反过来滋润了山水。昔年风和日丽,白帆绿水,有士风流倜傥,衣袂飘飘,立于船头,朗声吟诵:
人言洞府是鳌宫,升降随波与海通。
共坐船中哪得见,乾坤浮水水浮空。
——那名士便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
山顶也因此有了一个翘然欲飞的亭子,那便是“浮空亭”。
而今浮空亭久已湮灭,这极富禅意的诗句依旧翅膀灵动,飞翔在山水之间。
隋唐时,浮山脚下已是繁华重镇,山顶有灵岩寺,青松寒梅,禅钟古佛,曾令多少淮上过客、山下众生仰视之,眷念之,神往之。大诗人白居易,游浮山而流连忘返,与僧人拊掌论经,夜深不倦,兴致高涨,诗情萦怀,化做华章《宿浮山寺》:
山高白日上青林,客去僧归夜独深。
荤血屏除唯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
更无俗物当人眼,只有清泉洗客心。
最爱晚庭东望好,大湖烟水绿沉沉。”
晚唐诗人罗邺到此,也留下了同题的《宿浮山寺》,却又是一种心境了:
寺入千岩古路荒,孤云一宿远公房。
卧听半夜松坛雨,转觉中峰枕簟凉。
华界已无悲喜念,尘襟自遣是非忘。
他年纵使重来此,息得心猿鬓已霜。
对于他们所处环境,社会以及对心境的影响,作诗时的背景已经无从考证。但是,积极也好,消极也罢,所共同的是,立足山顶,面对滔滔淮水,他们都心有所动,思平日之所未思,悟平时之所未悟,心生禅意。即使逾越千载,今人来到这里,面对这里耐寻味、费思量、与众不同的奇特地理地貌,也仍然会心有所动,自有一番说不清的感悟和况味。
山的特性是刚,水的特性是柔,流水环山似乎是自然界的一种法则。而在这里,却是一个法外。浮山突兀于淮河中流,对面的土地偏偏也不退让,反而紧紧逼将过来。淮水到了这里,卡住了脖子,可是它却欺硬怕软,避开对面逼仄过来的土地,径直冲向了浮山,一点也不退不让,不迂不回。山似嵌于水中,更似浮于水上。山光水色中,蕴含着不为人觉的无穷剑气,耐人寻味的绵绵玄机。至刚的山,至柔的水,不刚也不柔的土,就这么对峙着,共存着,形成山不让土,土不让水,水不让山的诡奇雄壮景观。如果不来到这里,谁能相信:这天地之间,竟会有如此独特之景、千古之谜!
如今浮山已是一座半面山。南坡势平缓,黄土覆盖,草木盛繁。山下屋舍相连,农人所饲鸡牛羊觅食,不经意就跑上了半坡。北坡势陡峭,猿愁攀援,鸟难立足,丢一片石,也会一滑而下,直跌入淮河中流不见踪影。站在山顶往下看,人好像就站在河水上。可是,纵然你再是投掷好手,也无法把石头掷入河水,让人觉得这简直就是一个迷。山坡上全无泥土,草木不生。裸露黑岩如骨突筋露,透视出山在与水的较量中显然已落入苦苦支撑的下风。
昔年大旱,曾使得浮山脚下河水中显露人为的堰基,那便是著名的浮山堰铁锁岭。关于浮山堰的历史,秦观在其所作《浮山堰赋》之序中,曾有详述。遥想当年(公元514年,梁天监13年),梁用魏降人王足计,欲依浮山筑堰,堵阻淮水,倒灌寿阳。太子石卫率康绚,督统兵卒和民工20万,冶铁器数千万斤,铸铁索横拦河中,砍光了浮山及附近的树木,用草木石头堵河筑堤,直到第二年才合堰。不料想柔弱的水最是无法阻挡,不久淮水暴涨,重压而下,浮山对面铁锁断,堰坝毁,淮水奔泄直下,声如惊雷。淹人者自淹之,死者数十万人。如今在浮山半山腰际,浮山堰巨大的残坝犹在,那一段故事当地人依然耳熟能详,铁锁岭也早已跻身于安徽省古代风景名胜之列。
近闻有人考证并撰文,说当年铁索岭浮山堰的溃堤,是因筑堰的军阀贪婪,形成豆腐渣工程所致。其实无论那考证多么翔实,都因为忽略了一个主流问题而不足为据。君不闻远古鲧治水,用湮堵之法,从天上偷来水涨土也长的神土息壤,都以失败而告终吗?你想那个不给滔滔淮水出路的浮山堰,纵然是精钢打造,又岂能不溃败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倒行逆施者,空留下“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笑话一则而已。
山河破碎时,浮山曾见证过不止一幕这样的倒行逆施。日寇侵华时,曾在不到足球场大的浮山顶上筑了犬牙交错三个炮楼,用机枪大炮封锁淮河,妄图阻断淮水上下交通(据说后来曾任日本首相并与中国恢复邦交正常化的田中角荣就曾在这里驻守过)。而今强虏灰飞烟灭,当地人谈笑间,依然津津乐道当年陈毅率领新四军,在人民掩护下,如鱼得水,纵横于淮河上下的故事。
长江有三峡,几乎人人都知;淮河也有三峡,却鲜有人知。淮河三峡分别是:上峡峡山,中峡荆山,下峡浮山。浮山处于苏皖交界,为淮河三峡最后一峡。千百年来文有文事,武有武事,民有民事,历数不清,纸短话长,略而不述。唯有一段佳话,不能不提:说的是古代有一才女招亲,曾拟一联:站浮山、观五河,五河五条河———淮、浍、漴、潼、沱。联语巧状上游五河县城地理特征,顺理成章,竟成绝对。如今有外地客人到五河,或检查,或商贸,当地人总要提及这段故事,做为介绍五河的引子。来客文韬武略,满腹经纶者众多,皆搔首皱眉一番,难得佳句,终于一笑了之。至今下联工对仍在云彩眼里。
有朋友过境,邀游浮山,临近其山,友人却说:山水之景,大多见面不如闻名,留一片憧憬更美好。竟不去。
———因感念之,记以为文。
编辑:杨信
相关文章: